編者按: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關健,這是全球公認的事實。美國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師Jim O'Neill的這篇文章從三個方面作了論述。加拿大的工業與貿易企業、相關機構若能努力地抓住這個機會,不僅能獲得較好的市場效果,而且能促進加中貿易與合作的發展。
在厄運繼續蔓延市場之際,重新探討“脫鉤”問題是值得令人關注的。對於普及“脫鉤”和“再掛鈎”一說,我們高盛(GoldmanSachs)是有責任的。起初,在2006年下半年很長時間以及2007年全年,我們支持全球其他經濟體和市場(與美國)“脫鉤”的看法。而到了去年年底,我們提出了“再掛鈎”的可能性,理由是我們預計全球其他一些地區到現在將發現自己很難無視美國的經濟放緩,而其他股市的估值吸引力也相對大大低於美國股市。
如今情況怎樣?
當然,我們需要把“脫鉤或再掛鈎”的整個概念放在合適的背景之下。鑒於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近30%,從某種程度而言,這可能是2008年迄今全球許多股市表現大大遜於美國的原因,許多發達市場(如歐洲)和如今一些大型新興市場的表現更為疲弱。實際上,今年迄今為止,中國和印度主要股指跌幅是美國的兩倍多。
那麼,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呢?可能是一個令人困惑不解的圖景。看看最新的報告,2008年全球GDP預測幾乎未動。今年全球經濟增幅預計接近4%,與去年末的預測大致相同。由於美國和日本在今年上半年的增速好於預期,我們略微上調了我們對2008年的預測。
全球經濟仍表現良好的核心原因是中國。中國的消費似乎沒有出現放緩的跡象。今年前6個月,中國零售銷售增長23%,經過通脹調整的實際增幅為15.1%,為10多年來最高水準。這意味著,中國的消費者支出明顯與美國“脫鉤”,對於許多其他國家而言,特別是那些喜歡出口的國家,這也讓它們能夠與美國“脫鉤”。如今,中國零售支出對全球需求的貢獻大於美國。再加上其他金磚四國(BRIC),其影響力在擴大。
那麼,如果全球經濟正在脫鉤,市場為何不是如此?原因可能有三。首先,儘管我列出了上述證據,但許多市場參與者就是不相信全球經濟能與美國脫鉤。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對於新興世界通脹進一步加劇的最新證據已經變得高度敏感,因為這可能迫使各國收緊貨幣政策,進而可能遏制國內增長。
其次,市場參與者如今擔心,儘管美國面臨信貸危機,但由於通脹不斷上升,美聯儲(Fed)下一舉措將是加息,這實際上意味著美國肯定將面臨一輪延續多年的需求疲弱期,而這對於“脫鉤國”而言,意味著挑戰仍將繼續。
第三,出現上述兩種擔心時,美元和美國股市的相對估計表時,在更為正常的情況下,你可能會考慮購買美國資產,而非出售。投資者更為謹慎,是否應該把脫鉤論作為可持續投資的指南。
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例子,經結合市場得出了相同結論,而非常遺憾的是,這個例子是英國。各方下調了對英國經濟的普遍預測,調降幅度大於其他七國集團(G7)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股市的表現也同樣遜於其他G7成員國。外國市場是不是應該注意這點?英鎊匯率不太可能在2美元附近維持更長時間。